平顶山市市情简介

发布日期:2024-11-18 来源:


平顶山市情介绍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部,1957年建市,现辖2市4县4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资源型工业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山水风光秀美。西依八百里伏牛山,东临黄淮平原,30多条河流穿境而过,169座水库(其中:大型5座)星罗棋布,尧山(石人山)奇俊秀美,温泉绵延百里,白龟湖、白鹭洲等国家级湿地公园碧波荡漾、候鸟云集。

自然资源丰富。各类矿藏57种,原煤储量100亿吨,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田;钠盐储量3300亿吨,是中国岩盐之都;铁矿石储量10亿吨,是全国十大优质铁矿之一。

历史底蕴深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不可移动文物5000多处,是中国曲艺城、中国书法城、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中国汝窑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唐钧基地。

文旅资源丰富。有千手观音证道祖庭香山寺、千年古刹风穴寺、汝官窑遗址、苏轼父子三人的安息地三苏园、全国保存完整的明代县衙叶县县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旅游资源单体4200多个。

创新能力较强。拥有高等院校6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703家、各类创新平台658家、“鹰城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1539名,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现代医药产业研究院入选全省首批10家产业研究院,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

产业优势突出。拥有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舞钢公司、天瑞集团、宝酒公司等一大批在全国同行业占有重要地位的企业。正在大力发展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制造、特钢不锈钢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储能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先进制造业新体系,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被确定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奋斗目标,落实“十大战略”牵引举措,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四城四区”,对接郑州都市圈,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一极。

 

 

 

 

 

 

 

 

 

汝州市情介绍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因北汝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总面积1573 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辖 21个乡镇街道、466 个行政村,是平顶山市下辖的县级市。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 549.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8亿元。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荣登2022中国县级市品牌百强榜、位居第84位。先后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市、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市、首批省级森林城市。

    历史源远流长。汝州是历代郡州治所,从公元 606年的隋朝设立汝州以来,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有风穴寺及塔林、汝州学官、法行寺塔、张公巷窑址、严和店窑址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出土于汝州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全国64件不可出国(境)展出文物之一,也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大的一幅陶画。原产于汝州的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瓷之首,素有“似玉非玉而胜玉”美誉,宋徽宗曾题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古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汝石质地细腻、坚硬,其底色如墨,上呈赤、橙、黄、绿、青、兰、紫诸色构成天然梅花图案,素有“梅花玉”之称。《汝帖》又称“兰亭序帖”,与《淳化阁帖》《泉州帖》《绛州帖》并称中国四大名帖,被誉为“宋室之鸿宝”。汝瓷、汝石、汝帖,并称“汝州三宝”,享誉海内外。诞生于汝州的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剧种,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汝州人杰地灵,汉代宰相韩安国、唐代诗人刘希夷出生于汝州,上古贤士许由、诗人李白、刘禹锡、苏轼、苏辙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和优美诗篇。

    区位交通优越。汝州位于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交叉辐射地带。距离省会郑州90公里、洛阳70公里、平顶山60公里,焦枝铁路贯穿南北,宁洛高速、二广高速、林桐高速穿境而过,设有站场6个,同时汝唐高速、嵩汝高速正在加紧建设,在1小时交通圈内通达郑州国际机场、洛阳机场,1个半小时高速交通圈内覆盖人口3000万人,2个半小时交通圈内覆盖人口5000万人,加之国家规划和河南省“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郑万高铁、呼南高铁、洛平漯周高铁、三洋铁路紧邻汝州或在汝州设站,构建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产业基础较好。汝州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较好,现有碳氢新材料、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两大新兴产业,机绣纺织、陶瓷生产、绿色建材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具有汝州特色的“2+2+3”现代产业体系。全市现有市场主体近8万户,规上企业54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87家天瑞集团是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在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中原大易科技公司是国家首批无车承运试点企业、国家4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公司、河南省唯一5A级网络货运企业,上榜全国领军型企业,注册车辆超过80万辆,营业收入突破130亿元。天瑞信科工业互联网成为全国28家之一、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双跨平台”。巨龙生物生产的小品种氨基酸在全世界市场占有量达到60%。目前,正在全力打造碳氢新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三大500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入选全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跻身全省20强,获批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顺利通过复核验收。

    旅游资源丰富。汝州共有旅游资源单体 1896个,其中,4A级景区2个(风穴寺、九峰山)、3A级景区7个(怪坡景区、丹阳湖景区、汝水湾景区、沙滩公园景区、汝瓷小镇景区、青瓷博物馆、弘宝汝瓷文化园)、2A级景区2个(文庙、华予生态园)。汝州温泉素有“万古神汤”之称,水温高达57-75℃,富含60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颈肩腰腿疼、风湿病、皮肤病有显著疗效,具有极高的健康养生和医疗保健功能,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等“十帝三后”及苏东坡、欧阳修等文人雅士争相来此沐浴游览。特别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掌权的23年中有18年在温泉活动的记载。经权威专家论证,汝州温泉价值可与法国皇家维希矿泉相媲美,被誉为汉唐皇家温泉。始建于东汉的风穴寺,与少林寺、相国寺、白马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寺内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建筑140余间被专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其中唐代七祖塔、宋代悬钟阁和金代中佛殿为国家一级文物,“七祖塔”为全国现存七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悬钟阁内悬挂一口宋宣和七年铁铸大钟,重9999斤,被誉为“中原第一钟”;中佛殿为金代建筑,为单檐歇山式,梁架结构科学严谨;风穴寺塔林是我国三大塔林之一。上世纪80年代,在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中,碑林练功、竹林取水等很多镜头,就是在风穴寺内取景拍摄。汝州怪坡全长2000多米,在怪坡上坡骑车不用蹬,开车熄火照样行,全国首屈一指,堪称天下奇观。崆峒山、广成泽,是道教始祖广成子修练、传道之地。妙水寺因泉水造福百姓而得名,曾有画者用“妙水春耕”来描绘妙水寺前“落日朝霞,水光倒影,农夫傍泉水耕于田野”的美景。汝州山水风光秀美,乡村旅游独具魅力,陵头镇王湾民俗村、云堡妙境、栖凤水岸等成为知名网红打卡地。

    城乡环境优美。建成城市中央公园、森林公园、滨河公园和63处街头游园免费对群众开放,连接城区南部国家湿地公园,形成了贯穿城市的生态轴、景观轴、发展轴。北汝河、洗耳河、广成河三条城市内河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了30公里的“活水绕城”景观带。建成 125 座公厕、43 个停车场,城区全面推行免费公交,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宜居水平不断提升。持续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市466个行政村中累计评选387个星级文明村和3500家文明户。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新乡贤、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以及公仆树、乡贤树、幸福树、美德树等荣誉树种植活动,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逐渐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崇文尚德、实诚谦和、开明担当、求实创新”的汝州精神深入人心,形成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发展前景广阔。围绕全面融入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郑州大都市圈、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规划,确立了“汝瓷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幸福活力之城”的城市定位,启动实施了“1573”全域发展战略,确立了“三片区三小镇三重点镇七园区”的城市布局。形成了老城、新城、产城三大片区相互融合,73平方公里、7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建设了以新兴服务业为主的森林小镇,以健康养生为主的温泉美丽小镇,以汝瓷文化产业为主的汝瓷小镇,外延到小屯镇、寄料镇、临汝镇等3个10万人口以上的国家级重点镇,形成汝州整体的发展路径。

责任和使命鞭策着我们,期望和机遇召唤着我们。当前,汝州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奋力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汝州新征程。

 

 

 

 

舞钢市情介绍

舞钢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平顶山市东南部,总面积630平方公里,下辖14个乡镇(街道),总人口30万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中国冶铁文化之都、中国水灯文化之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市、河南省文明城市、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市、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市、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连续三年稳居第一方阵,被命名为全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市。总体而言,有四大特点:

一是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0%以上,年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26座水库星罗棋布,4条淮河支流穿境而过,水域面积1.8万公顷。铁矿石储量10亿吨,占河南省已探明储量的70%以上,是全国“十大铁矿”之一。拥有二郎山、灯台架、祥龙谷三个4A级旅游景区;城市建设依山傍水,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素有“北国江南、诗画舞钢”的美誉,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亿元。

二是产业特色鲜明。围绕钢铁、纺织,谋划实施总投资132亿元的特钢及特种装备制造集群和65亿元的精纺及纺织服装集群项目。钢铁产业,舞钢公司挂牌省特钢研究院,产品向高锰低温钢等高端钢迈进。中加年产122万吨生铁、舞钢公司连续式加热炉、泰田高分子复合材料等一大批亿元以上项目投产达效,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纺织产业,公铁智慧物流港、纺织服装产业园等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裕泰纺织技改、金源制衣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达效,精纺规模达到120万锭;首次引进央企--中储棉,即将建成国内资格最全的原棉仓储基地。

三是开放创新包容。先后被河南省确定为首批扩权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成立了招商选资工作指挥部,下设特钢及装备制造招商组、纺织服装招商组、文化旅游招商组、商贸服务招商组、投融资研究工作组,不断加快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主导产业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向终端和高端稳步迈进。与西安交大、河南农大等高校联姻,企业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累计申请专利238件。高科技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比重均居平顶山第1位。神州重工入选全省“瞪羚”企业。舞钢公司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是安全舒适宜居。境内有多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龙泉、合伯宝剑皆产于此,冶铁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冶铁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建成或在建有恒大华府、建业森林半岛、碧桂园等高端品质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同步建设,公众幸福感指数连续多位居全省前列、平顶山市第名。

近年来,舞钢市紧紧围绕“奋力建设富美舞钢、高质量重返平顶山市第一方阵”的目标,紧扣城乡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创建、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防风险、惠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2021年生产总值完成158.9亿元,增长10.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亿元,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亿元,增长10.6%。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居平顶山第1位

 

 

 

 

 

 

 

 

 

 

 

 

宝丰县情介绍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属平顶山市下辖县,西倚伏牛山脉,东瞰黄淮平原,沙河润其南,汝水藩其北,总面积722平方公里,辖9镇3乡2个示范区和1个办事处,常住人口49.8万,是千年古县、曲艺之乡、魔术圣地、酒祖故里、汝瓷之都、观音祖庭;是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提名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等荣誉;属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重点开发区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名县、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被授予“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近年来,宝丰县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作风建设为保障,聚焦建设工业强、物流强、文旅强、乡村强的“四强县”、迈入全国“一百强”奋斗目标,坚持“项目为王、工业为先”,构建“一主导一升级一发展”产业推进布局,实施“2512”工业倍增计划,凝心聚力、拼搏进取,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3年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37位,全国150名。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5.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工业投资增长10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09元、增长7.2%,荣获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科普示范县,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等多项荣誉。

宝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秦置父城县。因“宝货兴发,物宝源丰”,北宋宣和二年,宋徽宗赐名“宝丰”。县域东部有汉化观音祖庭香山寺,西部有五大名窑之首的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南部有绵延700多年的马街书会,北部有享誉全国的赵庄魔术,中部有久负盛名的宝丰酒文化。有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司令部、刘邓大军“宝丰会议”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存。

宝丰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中原城市群郑州、洛阳、南阳、漯河的中心地带,方圆百里有新郑、南阳等4个民用机场,焦柳铁路纵穿南北,漯宝铁路横贯东西,宁洛、郑栾高速在此交汇,焦唐高速正在建设,即将形成一纵两横、县城闭环的高速公路网络。郑万高铁在域内设站,平漯周高铁抓紧推进,被纳入河南省区域物流枢纽布局。平顶山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物流业提速发展,正在打造豫西南重要物流基地。

宝丰资源丰富,产业发达县内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原煤、铝矾土等矿藏22种。高纯碳材料产业聚而生力43家企业形成了以五星新材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助力我市荣膺特炭之都超纯金属材料产业发展可期国玺超纯二期建成投用,正全力打造省级特色超纯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不锈钢产业探索破局翔隆不锈钢重组迎来河钢集团的实地考察洽谈。新型煤化工、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稳基固本,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稳定50%左右;产业升级改造持续加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投资2.64亿元,夯实了工业发展的基本盘百亿级精细化工产业进展稳健,精细化工产业园已入驻4家企业,投资7.8亿的冠达新材料项目进展迅速、投产物流、文旅产业增长有序,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主体即将完成,公铁联运智慧物流港项目已经开工。同时,渔具电商、椒麦套种、花椒、秋月梨、珍稀菌、乳业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成功创建全省养牛大县培育县

宝丰城乡一体,生态优美持续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项目实施,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率达93%,群众出行更方便。乡村振兴农村路网升级改造工程深入推进,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奥林匹克公园等44个公园、游园建成开放,城区绿地面积达972公顷。以“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累计创成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52个、达标村129个,创成全省“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石桥镇荣获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商酒务镇韩庄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朱洼村、堂洼村被评为中国森林村庄,大黄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杨沟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王堂被评为中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宝丰蓄势待发,前景广阔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更需新作为。进入新发展阶段,宝丰县委、县政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市委“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等决策部署,以持续建设“四强县”、迈入全国“一百强”为总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项目为王、工业为先”理念,以项目建设统筹一二三产发展,强化全县干部项目意识,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宝丰实践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

 

 

 

 

 

 

 

 

郏县县情介绍

郏县地处河南省中部偏西,是平顶山市的北大门,辖852个街道办事处,382个行政村,782个自然村,总面积737平方公里,总人口64.78万(常住人口50.6万),城镇化率40.86%1955年,毛泽东主席为郏县写下光辉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郏县是一代谋圣张良故里。郏县名片众多,主要可以概括为“一县、一都、两遗、四宝、六地、六乡、六绝”。“一县”,即千年古县。“一都”,即中国铸铁锅之都。“两遗”,即郏县大铜器、姚庄金镶玉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宝”,即有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安息地——三苏园(三苏祠和墓)、全国保存最好的县级文庙——郏县文庙、万里茶路重要支点——郏县山陕会馆、中原地区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六地”,即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中国诗歌创作基地、中华诗词郏县研究创作基地、中国唐钧基地、“山儿西”烟基地、全国乡村文化联盟实践基地。“六乡”,即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中国郏县红牛之乡、中国美食之乡、中国大铜器舞文化之乡。“六绝”,即六种绝味美食,烧鸡、牛肉、饸饹面、茶水、三炖、豆腐菜。

郏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周设邑,秦置县,境内的水泉遗址、太朴遗址,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重要代表。境内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4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6个、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镇)12个、中国传统村落21个、河南省传统村落86个。2022年,成功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全省仅两个县。202211月,央视一套热播剧《山河锦绣》,90%以上镜头取自郏县。郏县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健康小城,截至目前,全县健在百岁以上老人58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入选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均为全省唯一。郏县是中国书法之乡,现有中书协会员13位,省书协会员115位。郏县是中国诗歌之乡,现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3人,省作协会员17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2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8人。有“汉初三杰”之一张良、东汉名将铫期、唐代宰相孙处约、明代大儒王尚絅、清代诗坛巨擘仝轨、当代“速成识字法”创始人祁建华、现代陶瓷大师李国桢等。

郏县物产丰饶,自然资源丰富。初步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达19种,储量在40亿吨以上。其中,煤炭资源探明储量18.2亿吨,白云岩普查储量4.19亿吨,水泥灰岩远景储量达11亿多吨,石英岩储量1亿吨。郏县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高产巩固县,常年粮食总产量在30万吨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20.4万亩,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高产巩固县,被授予“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郏县是中国四大烤烟发源地之一,常年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郏县是钧瓷的原产地之一,年产各类陶瓷产品4.2亿多件(套)。郏县是全国最大的铸铁锅生产基地和聚散地,年产量7000万口,占全国的2/3以上。“郏县红牛”是全国八大良种黄牛之一,被誉为“牛中的汗血宝马”,其产出的雪花牛肉可以和进口高端牛肉相媲美,获得全国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最高奖“综合评价优胜奖”,存栏量8万头左右。近年来,围绕“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郏县红牛、烟叶、设施农业等独具地方特色的红、黄、绿“三色经济”,现累计带动就业近10万人,年总产值75亿元。

郏县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位于郑洛平“新三角”区域中心,郑州、洛阳、许昌、漯河等城市1小时经济圈的叠加区,距新郑国际机场、郑州航空港可实现1小时直达。郑栾高速、洛界公路、郑南西线、南石公路、平郏快速通道在境内交汇。三洋铁路郏县设站与京广线、洛阜线相贯通,郑渝高铁郏县站直达北京、上海,身靠米字型交通大动脉,更加拉近了与全国各地的距离。

郏县环境优良,宜居宜业宜游郏县是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森林城市。2022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3天,年平均气温14.6℃,年均降水量687毫米,无霜期200天左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郏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3条、中小型水库22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全长21.82公里。北汝河流经郏县段48公里,流域面积937.5平方公里,沿河6个乡镇58个行政村,10万口人、7.7万亩耕地,建有4座橡胶坝、蓄水1400万立方米。恒压灌区入选全国第二批灌区水效领跑者、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督察激励表彰、获批“全国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均为全省唯一。郏县目前共有4A级景区2个(三苏园景区、姚庄旅游区),3A级景区7个(知青园景区、八路军豫西抗日根据地景区、中国·大唐钧瓷文化苑景区、眼明泉景区、蓝河古渡景区、丹江缘·马湾移民小镇景区、郏县马头岭现代农业产业园景区)。近年来,郏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森林郏县为目标,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40%,城镇绿化覆盖率41%

郏县经济繁荣,产业基础雄厚。郏县工业发展已有70多年历史,包含机械铸造、医药食品、煤炭化工、陶瓷建材等14个门类,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77家。现有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瞪羚企业1家。已建成省级创新平台9家、市级平台36家、市级实验室6家、市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星创天地5家,实现了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装备制造、医用制品、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关联企业130余家,2022年,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达130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的75%。郏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4.37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4.7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39家,从业人员1.5万人,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医药、绿色食品产业。202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1亿元,完成税收4.88亿元,连续荣获河南省开发区建设金星奖。开工建设了“高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三个百亿级、“绿色食品、医用制品、铸铁锅”三个五十亿级专业园区建设。

郏县活力四射,发展前景光明。郏县是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县。近年来,郏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2023年元至9月,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74.1亿元,增长5.2%1-11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2.14亿元,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45亿元,增长15.5%

昔日广阔天地,今朝大有作为。郏县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为基、发展为要、工业为重、项目为王、创新为上、民生为本”总体思路,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观、坚定践行人民观,牢固树立责任感、时刻保持危机感,强化工作精准度、提升团结协作度“六条原则”,聚焦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工业、激发创新活力、深化生态建设、推进城乡统筹、优化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六大重点任务”,努力实现经济实力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文明程度更加彰显、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社会治理更加高效“六个更加”目标,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跨越赶超争先晋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郏县努力奋斗。

 

 

 

 

 

 

 

 

 

 

 

 

鲁山县县情介绍

鲁山地处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县域面积2432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街道、中心),555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鲁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水资源总量10.4亿立方米,水质达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以上。矿产资源有煤、铝钒土、石膏、花岗岩等7大类40多种。森林覆盖率54.7%,西部山区高达90%以上,先后获得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林业生态县等称号。同时,鲁山是全国典型的柞蚕主产区,鲁山绸素有“仙女织”美誉.

   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鲁山古名鲁阳,自汉置县有2000多年历史,是世界刘姓的发源地,造字鼻祖仓颉故里,曾孕育出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文学家元结、宋代名将牛皋、现代诗人徐玉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存有楚长城,汉代冶铁遗址,唐代古琴台遗址及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的碑铭等文物古迹;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保留有豫西革命纪念馆、邓小平市场街、豫西区整党会议旧址等,是“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中国墨子文化之乡”。

山川秀美宜人,旅游蓬勃发展。鲁山是旅游大县,旅游单体2378个,占平顶山市的56.6%,初步形成以生态观光、佛教感悟、休闲度假、沐浴疗养、寻根拜祖、军事探秘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尧山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享有“中原独秀”美誉;南水北调沙河渡槽全长11.9公里,是“天下第一渡槽”;五大温泉群绵延百里,水质绝佳,“可以疗万疾”。此外,还有景色迷人的十八垛、画眉谷、珍珠潭,神秘莫测的秘洞山庄,一碧万顷的昭平湖,先后荣获中国温泉之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河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并被确定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鲁山位于郑州、洛阳、平顶山、南阳、漯河、许昌6城市辐射交汇地带,郑尧、二广高速在此交汇,郑万铁路、焦枝铁路、国省干线贯穿县境,县乡道路交织成网、四通八达,处于6城市90分钟交通圈内,形成辐射中原、通达全国的交通区位优势。同时,叶鲁高速、焦唐高速开工建设,平顶山至周口高铁、鲁山机场规划实施,集高速、高铁、航空于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

 

 

 

叶县县情介绍

中国岩盐之都—叶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黄淮平原与伏牛山余脉结合部,隶属于平顶山市,面积1387平方公里,耕地120万亩,辖18个乡镇(街道)、554个行政村、总人口87万,截止2022年年末常住人口70.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02万人,农村人口44.14万人,城镇化率37.09%。

叶县是山水之城。湛河、汝河、沙河、澧河等6条河流穿境而过,燕山水库、孤石滩水库等31座水库星罗棋布;以老青山为代表的伏牛山水和以王府石山为代表的桐柏山水交相辉映,诗仙李白曾留下了“青山不墨千秋画,澧水无弦万古琴”的赞美诗篇。

叶县是历史之城。古为豫州地,周为应侯国,春秋时属楚,是“河南省十大古城”之一,也是海内外2300万叶氏、沈氏后裔的祖地。著名的“昆阳之战”就发生在叶县。

叶县是文化之城。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文风昌盛。孔子游叶,叶公问政,留下了“近者悦,远者来”的为政嘉言。境内的楚长城比秦长城早400多年,被誉为“长城之父”。许公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编钟。叶县县衙是全国保存较好的唯一一座明代县衙。境内有仰韶文化遗址等历史遗迹30多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衙博物馆有400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叶县是资源之城。资源富集,现已探明矿产资源23种,以岩盐资源为最,展布面积400余平方公里,储量3300亿吨,以县域为单位全国第一,品位居全国井矿盐之首,被国家专门机构授予“中国岩盐之都”称号。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宁洛、兰南、焦桐3条高速在城区附近交汇,国道311、234线、平桐公路、孟平铁路等重要交通线路纵横交织,沙河复航后可通江达海。

叶县是发展之城。依托资源、交通和已有产业优势,规划建设了叶县产业集聚区、平顶山尼龙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吸引平煤神马、中盐总公司、重庆隆鑫、重庆力帆、双汇集团等多家上市公司和大型集团公司入驻,着力培育尼龙新材料、制盐及聚碳材料、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特色主导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县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四个着力”,持续打好“四张牌”,围绕“四个叶县”建设,聚焦“四大战略”,打好“三大攻坚”,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22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7%,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5.4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8.4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52.1亿元,同比增长8.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9.9亿元,同比增长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563元,同比增长5.8%。。近年来,叶县通过有组织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累计实现转移就业 29 万人,其中县内就业 11 万人,常年在外务工 18 万人。叶县通过乡情、亲情、友情感召,吸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累计返乡创业 4.5万人,创办经营主体 4.2万个,带动就业 14.1万人。被国务院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叶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中小企业技能开发工作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河南省书法之乡。

 

 

 

 

 

 

 

 

新华区区情介绍

新华区是平顶山市中心城区之一,总面积62.7平方公里,辖1个镇、9个街道、1个管委会,31个行政村、35个社区,常住人口33.7万,是全市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新华区资源丰富、生态优美。始建于东汉光和四年的大香山普门禅寺坐落辖区,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地处中原煤仓腹地,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全区范围内均有煤炭矿藏,中国500强企业平煤神马集团总部和七个大型生产矿坐落辖区。地处外方山余脉和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城北有青石山、香山、弹花锤山、龙山等一脉六岭,城中有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鹰城广场等大型公园,湛河及5条支流穿城而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在80%以上,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区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新华区交通畅达、生活便捷。位于市区主城五区的中心,属于城市腰部空间,贯通东西,连接南北。宁洛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漯宝铁路连接京广线、焦枝线两大铁路干线,65横城市主干交通路网,毗邻郑万高铁站、平顶山市火车站。辖区内生活配套成熟完善,有平煤神马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市实验高中、市二高等重点中小学,维乐笑智慧农贸市场、建西建材城等大型市场20余座,养老、育幼镶嵌其中,全域构建起方便快捷的“15分钟生活圈

新华区产业兴旺、创新活跃。区域内商业集聚、消费旺盛,有36座商务楼宇,和平路步行街、名门天街等一大批精品商业街区。聚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引进恒一锂能、国碳纳米等行业龙头企业,无中生有构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锂电产业链。有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原学者工作站,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等50家,全市重大战略白龟湖科创新城布局落地。

新华区尊商重商、亲清至上。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在全市率先投用5G+智慧政务服务中心和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厅,开设全省首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企业和群众办事方便高效。叫响落实政企一家人、亲清一家人营商承诺,扎实推进万人助万企常态化,实行首席服务员机制,对辖区企业全覆盖分包联系服务,辖区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3万多家。

近年来,新华区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中国曲艺之乡”创建大力推进文化强区战略,积极培养曲艺人才,引导发展民间文化,传承创新曲艺艺术,全区曲艺事业蓬勃发展,生机勃勃,2019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荣誉,新华区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区、全省法治先进区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

 

 

 

 

卫东区区情介绍

卫东区是平顶山市主城区之一,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辖12个街道,34个社区、2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1.6万人。近年来,卫东区坚持转型为纲,推行“15316”工作统筹推进机制,全力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样板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河南省文明城区等2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城店遗址,保存完整的门楼张清代民居建筑群,以及闻名遐迩的少年诸葛亮遗迹诸葛遗墟等多处历史人文景观,市标《创业》塑像坐落我区。

自然资源丰厚地处外方山余脉和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生态资源丰富,城北有落凫山、平顶山、张寨山、金牛山等一脉八岭,城东有连珠湖和东湖,城中湛河及六条支流穿城而过。我们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倾力打造全国义务植树示范基地、金牛山万亩石榴园,以及核桃、桃、杏、草莓农业示范种植基地,山城相望、文旅相融的卫东风光正徐徐展开。地处中原煤仓腹地,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全区范围内均有煤炭矿藏

产业优势突出。辖区有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等多家享誉国内外的企业,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国际物流康养园、工业静脉产业园、摩米创新科技园、大鹰城(新能源)东部汽车产业园竞相发展,现代物流、循环经济、尼龙装备和电子半导体产业蓄势待发,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碧桂园、万达、丹尼斯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我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投资环境优越有着便利的交通,连接京广、焦枝两大铁路干线的孟宝铁路穿区而过,国家大型铁路货物编组站平顶山东站坐落辖区,平顶山宁波港海铁联运沿江班列连通海上丝绸之路,兰南、宁洛等高速公路环绕周边,沙河复航在即,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有着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0多家,各类市场主体3万多家,平顶山市科技大市场、摩米创新工场等一批创新孵化平台应势而生。有着良好的营商环境,叫响落实只要企业决定干,剩下事情我们办的服务承诺,全力打造以”“政商关系为要义的法治环境,以民呼必应”“一次办妥为核心的政务环境,以纳税企业评星定级为代表的政策环境,以诚信公平共赢为标志的市场环境,以生态宜居为目标的城市环境,全力让广大创新创业者投资放心、发展安心、生活舒心。

 

 

 

 

 

湛河区区情介绍

湛河区位于平顶山市市区南部,是平顶山市3个主城区之一,辖区总面积125.5平方千米,截止2022年底,常住人口33.95万人,辖1乡、9个街道办事处。

工业经济基础雄厚。全国七大火力电厂之一的姚孟发电有限公司,全国三大高压开关生产企业之一的平高电气公司等20家大中型企业雄居区内。地方工业已形成能源、化工、医药、食品、机械制造和新型建材6大工业体系,经济总量全市名列前茅。

资源优势突出。湛河区在平顶山市三个主城区中,土地优势明显,目前拥有市区相对最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且地势平坦,适合城市建设,宜整片开发。水利条件优越,被誉为平顶山市的“鱼米之乡”。西临国家城市湿地生态保护试点——白龟湖,库容7.3亿立方米,防洪标准达到千年一遇,是平顶山市城市的饮用水源地。

文化底蕴深厚。沙王村出土的商周时代青铜编钟,闻名遐迩;鱼陵山战国与汉代古墓群叠压的文化遗址,展示了这方厚土历史意蕴的内涵;荆山村沙岗为元代蒙古族正三品昭勇大将军马秃塔儿赐葬地;曹镇乡宋寨村清代文学家李绿园所著长篇小说《歧路灯》可与《儒林外史》相媲美。

区位优势明显。湛河区位于平顶山市区南部,是出入城区的南大门,也是平顶山与豫西南相连通的关键地带,处于“平叶一体化”的中心地带,平顶山长途汽车站、宁洛高速南出口、平顶山火车站位于辖区内。

湛河区区委、区政府确定了加快推进“一城(湛南新城)两区(特色商业区、湛河工业园区)三带(神马姚电大道三产经济带、沙河沿线旅游观光经济带)”及六大板块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富裕文明、兴业宜居新型城区,奋力开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思路。

 

 

 

 

 

 

 

 

 

 

石龙区区情介绍

石龙区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处伏牛山系外方山东麓浅山丘陵地带、韩梁煤田腹地,是平顶山市4个市辖区之一。全区总面积60.6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3个城市社区、24个农村社区,总人口6.1万。石龙区是河南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是首批全国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试点之一。先后荣获河南省林业生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食品安全达标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区)、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等荣誉称号。预计2023年前三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36亿元,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4%,其中规模以上单位增长30.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8%。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夏、商时代属豫州,东周属王畿之地。始于先秦的宛(南阳)洛(洛阳)古道自南向北纵贯全境。唐宋时期境内陶瓷业兴盛,南有段店唐花瓷、北有清凉寺宋汝瓷,后被誉为“汝瓷之源”。大唐廉吏、唐宋八大家的先驱元结故后长眠于此,其陵墓坐落在泉上村西北,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为已故好友元结撰刻悼文《元次山碑》,为国宝级文物。明末清初传入境内西南北郎店的琉璃工艺,其代表产品琉璃不对儿负有“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美名,制作技艺已入选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代以来境内先后涌现出清末义军领袖白朗、民初建国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等,现有白朗墓、樊钟秀故居等文物古迹。

交通区位通达便捷。周边与宝丰县、鲁山县相邻,距平顶山新城区30公里,平石快速路直连直通。207国道穿境而过,234省道、520省道贯穿全境,平煤铁路货运专线横贯东西。距鲁山机场、郑(郑州)万(重庆万州)高铁和郑(郑州)栾(栾川)高速平顶山西站、宁(南京)洛(洛阳)高速宝丰站均不足20公里。正在建设的焦(焦作)唐(唐河)高速途经我区并设有出入口。日趋完善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加速推动平石一体化,主动融入郑、洛、平、宛等中原城市群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                                                                                                                                                                                                                                     

煤海之乡享誉盛名。辖区矿产资源丰富,经勘探已发现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冶金辅助材料、有色金属等4大类12个矿种,其中探明原煤储量3.5亿吨、水泥灰岩4.5亿吨。境内煤炭唐宋期间已有开采,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始大规模建矿开采,并一度作为平顶山市乃至河南省主要的煤炭输出地,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地方煤矿管理探索出一整套成功经验、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工业城区焕发新颜。近年来,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区向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区转型道路。依托辖区资源、能源优势和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九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以中鸿煤化、东鑫焦化为龙头的煤焦产业;在传统建材产业基础上,发展低碳、环保、节能、绿色新型建材的新型建材产业;以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为契入点,依托平高集团、上海巨人集团,打造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的新能源产业;以东方碳素、天宝碳素为龙头的炭基新材料产业;以平煤神马焦炉气综合利用项目为龙头的现代化工产业;依托平高公司,以传感器、半导体、光伏组件和现有骨干企业装备产品为突破点的装备制造产业;以百邦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为基础的数字经济产业;以海外特色商品街建设为抓手,买全球、卖全国,形成全国中部海外商品集散中心的海外商品批零产业;以矿区文化为切入点,打造河南中西部康养、娱乐产业带的文旅康养商贸服务产业。

投资环境近悦远来。境内以浅山丘陵地貌为主,石龙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矿区生态经过多年治理修复成效显著,如今植被丰茂、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到35%。土壤硒含量高,富硒农产品丰富、远近闻名,已连续举办三届“富硒红薯节”。城乡基础设施健全,水电气、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商超、餐饮、娱乐等商业气息浓厚,智慧城管、5G网络覆盖城区,干线公路占比、公路密度均居省、市前列。石龙人民忠义淳朴、开放包容、热情好客。近年来,纵深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多证合一”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等,着力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诚信温馨的人文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功能完善的要素环境,尊商、重商、优商的氛围更加浓厚。

转型振兴扬帆远航。当前,全区上下正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主题,围绕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区建设目标,坚持转型为纲、项目为王、改革为要、创新为上,着力构建创新引领型开放经济体系,积极打造全国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示范区、河南省城乡融合创新发展先行区,为平顶山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一极贡献力量、增光添彩!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区情介绍

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2013年12月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功能区,位于平顶山市主城区西部,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规划面积295平方公里,直接管辖面积67平方公里,是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驻地区,连接平顶山老城区和宝丰县、鲁山县、郏县,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核心区。功能定位为“三区一中心”,即: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对外开放示范区、豫中南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代管1个建制镇、3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85.8%。

示范区文化底蕴厚重。河南省平顶山市在西周时期为应国,应国遗址就位于范区西部滍阳岭上,这里共发掘墓葬310多座,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件。其中,在应国墓地一号墓出土一件鹰形玉佩,此件白玉线雕鹰是西周应国侯配饰,距今已有2800多年。因古典汉语“应”“鹰”通假,平顶山也有了“鹰城”这一寓意深远的别名。这里还有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大战王莽时,马踏泉涌的“马跑泉”遗址,南宋抗金名将牛皋的祠堂和衣冠冢。近年来,示范区积极投身平顶山市文明创建工作,花山村创建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辖区100余家单位(村、社区)先后创建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

示范区生态环境优越。水域面积70平方公里的白龟湖紧依示范区中心城区,湖北岸是东西绵延4.97平方公里的广阔湿地。2009年12月,国家住建部批准白龟湖城市湿地公园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12年1月,被河南省林业厅、教育厅、共青团省委授予“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9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有各类管束植物420余种,各类动物260余种,红嘴鸥、白天鹅等珍稀鸟类迁徙至此,形成了一张独特而靓丽的生态名片。

示范区城市功能完备。郑万高铁河南段建成通车,在示范区设站;漯宝铁路横贯东西,与国家二级编组站平顶山西站相临;郑尧高速、南洛高速穿境而过,与太澳高速、许平南高速相连。从示范区出发,到郑州、洛阳仅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城区内打造了“五横十二纵”主次干道和支路网络,区域交通便利顺达。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学院两所高校坐落示范区,为示范区产学研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示范区产业发展迅猛。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示范区确定了“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以特高压输变电设备为拳头产品的平高电气公司;以矿山无人化智能机械和矿山智慧开采整体解决方案为主攻方向的跃薪时代公司;以生物医药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真实生物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在示范区发展壮大。

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在省委省政府和平顶山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鼓舞斗志、加压奋进,全力推动示范区各项事业站位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我们找准了发展“路子”,紧扣省委“十大战略”和平顶山市建设“四城四区”愿景目标,结合区情实际确定了建设“品质新城、产业新城、园林新城、文化新城、记忆新城、幸福新城”的发展目标,提出并深化建设“六个新城”奋斗目标,细化推进措施,做到了干有方向、干有目标、干有抓手;我们稳住了经济“盘子”,在疫情多次反复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影响下,打好“万人助万企”、重点项目建设等主动仗,全力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和僵尸项目“腾笼换鸟”,2021年度全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市第二,经济基础不断稳固;我们夯实了城市“里子”,着眼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建成区16条断头路全部贯通。“双替代”超额完成市定目标,6个月环保检测指数全市排名第一,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标签更加鲜明;我们挣得了尊严“面子”,集全区之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创卫保卫、庆祝建党百年等阶段性工作。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数千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日夜坚守,守住了疫情“安全线”;连续100多天高强度、高压力、高频次奋战,创文保卫作为主检加分点高质量通过国家检查,受到省委、市委的充分肯定;举办百年党史发展成就展,市内外300多家单位、13万人次“现场打卡”;我们增厚了民生“底子”,下大力气解决上楼难、就业难、上学难、停车难、就医难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朱砂洞、郑营、东王营安置小区回迁安置大头落地,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建成启用,市中医院新院区主体完工即将投用,市一高新校区建成招生;我们干出了出彩“样子”,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突出抓班子带队伍、抓学习提素能、抓规范强基础,全区上下用心用情干、齐心协力拼,示范区的形象、干部的形象持续好转,取得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同时也推动示范区站在了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稳固了新的发展态势。15万示范区儿女正已奋发有为的拼搏姿态,向着打造“六个新城”、建设现代化新鹰城砥砺奋进。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情介绍

一、基本概况

成立于1992年8月,2015年2月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位于平顶山市中心城区东部,地处京广、焦枝、孟宝三大铁路干线之间,有豫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平顶山东站,附近有5条高速和311国道公路,拥有河南省唯一一条内河航道最西端的500吨级码头沙河平顶山港;距离规划平顶山南站13公里,距离平顶山西站30公里距离新郑国际机场100公里。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河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河南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二、体制机制

实行大部门制和“管委会+产业园区”“管委会+国有公司”模式构建“部门-科室-岗位”三级管理架构成立6个产业园区,负责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招商引智、项目服务等工作组建高新投资建设集团,负责项目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引导。通过“三化三制”改革,实行岗位聘任制、目标管理制、岗位薪酬制和绩效考核制。

三、科技创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提升创新能力,组织各类活动营造创新氛围,打造“创新主体、创新人才、研发平台、孵化平台”四位一体创新生态,建立“市场主体-科小-高企-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双轨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现有高企81家、科小175家,市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104个,省级专精特新16家、瞪羚企业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

四、产业发展

坚持“项目为王”,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尼龙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储能战略新兴产业谋篇布局。形成以神马尼龙化工为龙头的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平高集团、伊顿电气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以平煤隆基为龙头的新能源储能产业集群,建立完整的电气零部件、中低压配电箱、高压特高压开关输电设备制造产业体系,是我国特、超高压开关重大装备三大研发制造基地之一。被认定为全国首家以尼龙新材料为主导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进入首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五、发展保障

高标准建设3个居民安置区,腾出产业用地近8千亩;建成通车五纵四横城市道路,拉大城市框架,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实行“企业进园区,园区产业化”,先后建成7个专业园区,标准化厂房达90万平方米,为招商引智提供基础保障。坚持发展和安全两手抓,实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全覆盖,近五年未发生重伤以上安全事故,2023年顺利通过全省首批化工园区认定。

当前,平顶山高新区正锚定“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对接,朝着“又高又新”勇毅前行,为平顶山市“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建设现代化鹰城作出高新贡献。

平顶山市劳务合作联系单位

 

平顶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民工工作科

联系电话:0375-2978883

汝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0375-6866736

舞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0375-8165755

宝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0375-6510050

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0375-5151768

鲁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0375-7172078

叶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0375-8058007

新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0375-2288106

卫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0375-3992827

湛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0375-2266138

石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0375-7069617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0375-2667691

高新区人力资源管理局

联系电话:0375-3998019